我有話要說 – 助人產業,助人者從哪裡來?

期數 : 雙月刊153期

文/總管理處 鍾榕榕

 

  在多年的努力下,台灣的身心障礙服務早已脫離消極性的收容安置模式,而以積極性的訓練、支持模式,

來促進障礙者儘可能的參與社會、自立生活。這樣的轉變,在背後是因為有許多專業工作者的共同付出才能成就,

他們基於「尊重生命」的價值使命、基於「相信生命有無限潛能」的信念,前仆後繼投身。

  但,人力缺乏,始終是身障服務推動上最嚴峻的考驗。長期以來,台灣的身障服務絕大多數由非營利組織承擔,

不過服務經費不穩定,再加上社會上對於身障服務專業性的不了解,「低薪、低認同、低成就感」的「三低」印象,

似乎形成了民眾對身障服務工作的刻板印象。

  為了扭轉這樣的負面形象,許多身障服務組織一直努力在勞動條件和工作價值感提升、專業培育、員工職涯規劃等方面加強改善,

希望留住人才。無奈緩不濟急,在推動長照後,相關人才缺乏的窘境更加明顯-有服務沒人做,等候名單不斷拉長……。

因此,當務之急,是必須多管齊下引進更多人力,在作法上,我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著手:

  一、建議政府採取更靈活的社福人力政策,例如專業人員資格限制鬆綁,改以多元人力培育與分級認證,廣納有志之士加入。

       二、促進學校與社福組織的產學合作,不論是高職、大學或推廣教育,攜手培育社福需要的各種人才,提升學用合一的效益。

       三、給予第一線助人工作者良好的勞動環境,包括合理的薪資、工時、安全保障等等,才能吸引人才,並且讓他們安心而穩定的長期投入。

  最重要的,助人工作是一份需要有愛心、有使命感、有活力的高挑戰性工作,這樣的工作者絕對值得社會給予更多的認同與鼓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