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人精神 –【金展獎】職評員宛瑩 延續所見的美好

期數 : 雙月刊156期

文/公事部 何怡君

 

  陳宛瑩在心路擔任職業輔導評量員4年多,「職評員最有時間跟機會,好好認識一個人。」她為每個個案做晤談、擬定評估計畫、執行計畫的期程,約有21天到一個月,
相較於後續接手的職管員、就服員,她有較充裕的時間了解來求職的障礙朋友,寫成報告,給就業支持團隊做參考。

  宛瑩說,心路慣以個案為中心,即使評估告一段落,她仍會跟著就服員到職場,確認評估能否落實。專業團隊的成員分工合作,互相討論激盪,是這份工作她最喜歡的部分。

宛瑩(左)與就服員彼此討論交流。

 

  當初宛瑩在研發職業重建方法的學術界待了4年多,考慮應用所學,轉入第一線做服務時,曾猶豫數個月之久。過程中,她深入的評估自己,
父母給予「值得的事就去做」的鼓勵,讓她最終投入心路服務。

  這段轉換跑道的歷程,讓她發現陪伴自己、陪伴別人都重要。她形容職涯探索是「砂礫裡找珍珠,樹叢下找小樹苗」,每個人的可能性都能被發掘、被看見。

  她運用多元媒材,搭配簡報、照片或影片輔助說明,以及團隊一起研發製作的「工作動機、興趣及條件卡」,讓障礙者不受限於口語、理解能力,
可以表達他對不同職場環境的想像及想望,逐步凝聚適合的工作方向。

  宛瑩曾遇過一個不講話的個案,隨著支持與引導,能向父母說出對工作的想法。障礙朋友踏入職場,都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努力。實際開始工作後,他們要面對的變數更多,
她期許就業支持的專業協助,加上障礙者本身培養起來的功力,都能繼續留在身上,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好。

障礙青年(右)向宛瑩(左)闡述職評中,看到自己有哪些工作能力。

 

  今年宛瑩獲得勞動部頒發的金展獎肯定,2017年她也開始進修「國際應用行為分析」課程,將工作遇到的難題,帶上巨人的肩膀,學術、實務相互影響,幫助她做的更好。
回想起高中時,她期待做一份跟「人」有關的工作,如今,正是夢想實踐的時候。